摩根士丹利中国首席经济学家邢自强在《预见金蛇》年终策划中168配资,表示,进入2025年,一系列政策还需要久久为功。我们平时工作和生活中存在三大思维定势:财政上谨慎、量入为出;政策发力的方向依赖传统上的建设端、投资端,部分忽视了消费端、社保福利端;以及对于道德风险的厌恶。这三大思维定势约束了积极打破低物价循环的进度。 令人欣喜的是,新年之后展现了部分曙光。中央财政预算赤字率今年有望显著地上一个台阶,打破过去所谓3%赤字率的约束。在具体政策发力的方向,更加重视消费,今年在消费品以旧换新、对中低收...
摩根士丹利中国首席经济学家邢自强在《预见金蛇》年终策划中168配资,表示,进入2025年,一系列政策还需要久久为功。我们平时工作和生活中存在三大思维定势:财政上谨慎、量入为出;政策发力的方向依赖传统上的建设端、投资端,部分忽视了消费端、社保福利端;以及对于道德风险的厌恶。这三大思维定势约束了积极打破低物价循环的进度。
令人欣喜的是,新年之后展现了部分曙光。中央财政预算赤字率今年有望显著地上一个台阶,打破过去所谓3%赤字率的约束。在具体政策发力的方向,更加重视消费,今年在消费品以旧换新、对中低收入群体的社会保障的补贴层面都会有一些积极进展。
邢自强指出,中国在新质生产力发展上,有了一些有迹可循的脉络,结构性机会层出不穷。首先是人工智能的落地和应用, 其次是人形机器人的崛起和广泛使用领域,最后是绿色转型,这三大领域中国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脉络已经比较清晰。
最后,他还分析了全球面临的地缘政治的格局变化。他认为,中国的企业界和产业链应对贸易摩擦更有经验、更加从容,中国的企业实现了出口市场的多元化和出口结构的升级,可以帮助抵消掉外部贸易摩擦的部分影响。
以下为全文:
大家新年好,我是邢自强。祝贺券商中国的微信粉丝突破了500万!
回顾刚刚过去的2024年,最大的突破是经历了对低物价循环风险的认知不断深化之后,9月份以来推出了一系列来全面改善社会民生,恢复地方政府良性运转,以及使得老百姓对物价和资产价格的预期进入正循环的增量政策。我高度评价这一系列政策的积极意义,认为它一举打破了过去两三年有一些海内外的长线投资者企业家担忧的,进入新时代之后,如何平衡发展和安全。我想这一系列的动作还是显示了发展是安全的基石,投资者还是能享受到发展的红利。
然而进入2025年,我们也必须意识到刚才提到的一系列政策可能还需要久久为功,特别是有一些在我们平时的工作和生活中,有三大思维定势,约束了去积极地打破低物价循环的进度。这三大思维定势,过去我们在券商中国和证券时报的平台上也讨论过多次,包含了财政上谨慎、量入为出,包含了政策发力的方向依赖传统上的建设端、投资端,而部分忽视了消费端、社保福利端,以及对于道德风险的厌恶,可能一定程度上拘泥了中央政府的资产负债表去积极的介入、处置风险,改善整体物价循环的进度。这三大思维定势,我们也欣喜地看到,进入25年之后展现了部分的曙光,特别是前两项。譬如说财政口,中央财政预算赤字率今年有望显著的上一个台阶,显示了财政要发力,打破过去所谓3%赤字率的约束,这是很好的进展。
其次在具体政策发力的方向,更加重视消费了。今年在消费品以旧换新、对中低收入群体的社会保障的补贴层面都会有一些积极的进展。所以前两项思维定势有一线曙光半只脚迈出了过去依赖的路径。然而我们也必须看到最后一项,关于道德风险的拘泥,可能大家还在积极的观察讨论,深化认知当中,譬如说中国的房地产市场的调整,能否学习全球各国房地产大起大落的一些经验和教训。在这个过程中,中央政府和中央银行的资产负债表可以更加积极地承担起帮助解决库存堰塞湖、帮助缩短调整周期的作用。譬如说,把一些商品房收过来改造成保障性住房,一举实现既减少了库存堰塞湖,又提供了社会保障体系的充实,让中低收入群体包括农民工在内,住得上更好的房子,更有尊严的生活条件的一举两得之举。
当然了,我想这几大思维定势在逐步的打破当中。2025年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之后,也许最终,我们能逐步的打破低物价循环的风险,也就是说最终企业的生产的产品提供的服务卖得上价,大家更愿意做研发,更愿意扩张招人,老百姓找工作就更容易了,收入预期可能改善了,更愿意花钱消费了,步入一个正向循环。当然这需要政策的久久为功,可能不是一朝一日实现的,是一场持久战。
然而我们也注意到在这个过程当中,中国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方面,已经有一些有迹可循的脉络,那么结构性调整的机会也是层出不穷的。最近一段时间我在北、上、广甚至成都、合肥等地调研也发现了在三个领域中国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脉络比较清晰,首先就是人工智能的落地和应用,一旦一项科技进入落地应用推广阶段,比如说我们定义2025、2026年就是AI的正式的落地推广,中国结合它海量的数据优势,比较丰富的生态应用场景,和老百姓和消费者对这些新生代APP使用场景的拥抱,很显然能够做到一定的后发优势。正如移动互联网时代可能原创的科技最早来自海外,但中国迅速的弯道超车一样,我们已经看到了在AI大模型以及视频生成等各项跟老百姓的生活跟企业的生产结合的比较近的领域,中国有一些后发优势正在逐步地浮现。
第二块则是在人形机器人的崛起和广泛使用领域。海外由于人口老化,成本上升,未来5-8年有800万台人形机器人的潜在需求,潜在的市场规模高达4,000亿美元。这个过程中,中国已经积攒了一些产业链,特别是零部件上下游的规模优势。如果中国的产业链结合到海外对人形机器人的需求当中,可以迅速地降低全球人形机器人的物料成本,使得这个市场能够逐渐的算得过来账,铺开起来。
最后一点则是绿色转型,中国继续高歌猛进。尽管美国新一届政府它可能对于所谓的减排、新能源态度有所犹豫。然而中国可以抓住这个契机,结合自身已经积累的先发优势,试图跟欧洲等其他对能源转型孜孜以求、承诺比较强的经济体之间的双赢的合作方式,继续夯实这块的优势。
所以我们平时的调研也发现,尽管大环境挑战还比较多,但是这三块,不管是AI领域的落地应用,还是人形机器人的崛起和广泛使用,还是绿色转型中国继续高歌猛进,已经有比较清晰的脉络,显示了新质生产力的扎根落地。
最后我们当然也避免不了要分析全球面临的地缘政治的格局变化,包括美国新一届政府可能对关税、贸易的一些新举措,然而跟2018-2019年第一轮的贸易摩擦比起来,中国的企业界和产业链应对起来更有经验了,更加从容了,我相信受到的影响不会像2018年那么大。
譬如说,中国的企业实现了出口市场的多元化和出口结构的升级。这两者都可以帮助抵消掉外部贸易摩擦的部分影响。中国在过去六七年的时间里面,出口的结构大幅的升级了,从仅仅是组装手机等等,今天更多的出口新三样、汽车、工业机器人、高精尖的资本品。同样中国在六七年之前出口市场可能依赖美国是比较多的,一度美国占到了中国出口总量的1/5,现在美国的直接占比下降了,新兴市场的占比从6年多前的只有1/3上升到现在占中国出口的43%左右,市场本身也实现了多元化。
所以从这几个角度讲,尽管外围环境面临大的变化,但是中国的企业界和中国的生产链应对起来更加从容了,关键还是把自己的事儿做好。
所以随着打破这三大思维定势的认知进一步的深化,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之后,我们的政策从总量到组合更加到位,特别是针对我们刚才提到的动用中央政府的资产负债表,去积极的介入社会保障体系的夯实,给包括2.5亿农民工在内的群体提供更好的社会保障的覆盖。那么同样也试图去减少房地产的库存堰塞湖,起到了一石二鸟的功效。
我想随着打破这项思维定势,那么中国经济迈向一个社会民生全面改善、地方政府良性运转、老百姓对物价和资产价格的预期步入正循环,那么就可以预期逐渐的得到实现了。
所以最后也祝大家新春愉快168配资,新年新气象,不管是个人的职业,还是健康还是家庭生活,都在新年取得一个积极的新气象的进展,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