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票买卖平台 小象和小屯,小象汉字来到殷墟小屯村

河南省安阳市殷都区的小屯村坐落在殷墟的核心位置——殷墟宫殿宗庙遗址 上。也就是说商王曾经的宫殿在小屯村。 小屯名字的由来 公元前1300年,商王朝的第20位国王盘庚,率领臣民从奄(今山东曲阜),经长途跋涉,将国都迁到了洹水之畔的小屯村一带。自盘庚迁都于殷,直到商朝灭亡,先后传位8代12王,历时254年。 小屯村一带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稳定疆域、长期定居的都城。 从周武王伐纣灭商后,直至明朝初期的2700多年间,曾经辉煌的“大邑商(商朝人对自己国都的称呼)”沦落为废墟,史称“殷墟”。 展开剩余...


股票买卖平台 小象和小屯,小象汉字来到殷墟小屯村

河南省安阳市殷都区的小屯村坐落在殷墟的核心位置——殷墟宫殿宗庙遗址 上。也就是说商王曾经的宫殿在小屯村。

小屯名字的由来

公元前1300年,商王朝的第20位国王盘庚,率领臣民从奄(今山东曲阜),经长途跋涉,将国都迁到了洹水之畔的小屯村一带。自盘庚迁都于殷,直到商朝灭亡,先后传位8代12王,历时254年。

小屯村一带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稳定疆域、长期定居的都城。

从周武王伐纣灭商后,直至明朝初期的2700多年间,曾经辉煌的“大邑商(商朝人对自己国都的称呼)”沦落为废墟,史称“殷墟”。

展开剩余94%

到明朝初期,因为中原地区连年战乱,十室九空,就实施了大规模移民屯田之策,将人口稠密的山西省百姓大批向外迁徙。从山西洪洞县广济寺大槐树下迁来的崔姓人家,见洹河边上有片土地平坦而肥沃,就在此开荒屯田、安家落户,取村名“崔家小屯”。后来,又陆续迁来几户霍姓、何姓人家,就慢慢简称为“小屯”。

一片甲骨惊天下

清末小屯村剃头匠李成将甲骨当做可治疥疮的龙骨卖给药铺。

1899年国子监祭酒王懿荣认定龙骨上的文字就是殷商时期的甲骨文。

1908年,经过罗振玉的多方寻访,找到了甲骨的确切出土地——小屯村。

查,并进行了第一次发掘,揭开了殷墟发掘的序幕。

商晚期带刻辞鹿头骨(台北“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藏)

此后,历史学者、古董商、外国传教士纷纷将目光聚焦于龙骨出土地小屯村。

殷墟——中国现代考古学开始的地方

王国维(1877-1927),字静安,号观堂。浙江海宁人,提出“纸上材料”与“地下新材料”结合的“二重证据法”。

1917年,王国维从甲骨文中考释出商代的“先公先王”,证明司马迁《殷本纪》的商王世次并非虚构,然而3000年前的商王朝究竟是一个怎样的社会?我们还是知之甚少。

1928年6月,当时中国的最高学术研究机构——国立中央研究院(简称“中研院”)成立。同年10月,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简称“史语所”)成立,当即委派董作宾(“甲骨四堂”之一)前往殷墟考古,在小屯村拉开了中国考古人科学发掘殷墟的序幕。

以傅斯年、李济、董作宾、梁思永等为首的考古专家,在殷墟小屯村一带共进行了15次科学发掘,历时9年之久。通过甲骨文这把金钥匙,3300多年前殷商社会那扇神秘的大门被缓缓打开……

考古队员在小屯村中的南菜田中发掘甲骨。

著名的YH127坑甲骨装上箱底。

小屯一家人,四代守护甲骨

——殷墟甲骨文出土史馆 ‍‍‍‍‍‍

1928年10月12日,殷墟第一次发掘筹备会议。此照片拍摄于小屯村保长 张学献家房前。张学献 家是史语所小屯首次和其后多次的发掘工作驻地。

小屯村张学献家的后人——张四平和张栋梁

现今,在小屯村有一座“殷墟甲骨文出土史馆”—— 曾经的史语所发掘工作驻地,张学献家旧居。

张四平的爷爷张学献,是小屯、花园庄、王裕口等7个村的村长,经常协助考古队招募工人,保障后勤。

(发掘于1936年的YH127甲骨窖穴复原图)

张家的菜地就是考古队的“试掘点”,张家的院子就是考古队的“工作站”。殷墟出土甲骨数量最多的YH127坑,就是在张家的菜地里发现的。

1949年后,张学献的儿子张树楷回到小屯村当教师,“那时,我父亲张树楷在村里当老师。”张四平说,父亲虽不像爷爷那样给考古队“打下手”,但对殷墟保护始终关心,“他经常跟村里人说,‘殷墟文物不是你家的、不是我家的,而是大家的、是国家的’。”

第三代张四平从小就对殷墟考古产生了浓厚兴趣:“在考古工地边上一蹲就是大半天,考古队上班我就来,考古队下班我再走。”

1976年妇好墓 发掘现场

1976年5月16日,著名考古学家郑振香带队在小屯村一带进行考古发掘,张四平响应村里号召,成为前去帮忙的工人之一,“挖了小半天,记了大半辈子”。当时的张四平还不知道,他这小半天帮工,竟然发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女将军”妇好的墓葬。

1983年,张四平萌生“把殷墟早期发掘资料收集齐全”的念头。张四平联系了国内外相关院所,致信曾参与殷墟发掘的考古学家的后人,整理并整合各种历史文献。

2023年,凝结了张四平祖辈足迹、个人心血以及未来期待的“殷墟甲骨文出土史馆”终于落成。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中国殷商文化学会名誉会长王宇信为此专门题写馆名。

如今,张家的第四代传人、张四平的儿子张栋梁,已接过传承殷墟故事的接力棒。他和父母亲一起,带领一支专业团队,面向中小学生开展殷墟研学与公益课堂活动,让更多年轻人了解这段厚重的历史。

小象和小屯

小象汉字来到殷墟小屯村

因为对史语所在小屯期间考古的追寻,小象汉字和殷墟甲骨文出土史馆取得了联系。在今年的7月初,我们一起在上海的徐家汇书院举行过以“殷墟考古和YH127甲骨窖穴的发现”为主题的分享会。张栋梁先生专程来到上海向大家讲述他们家的故事。

2024年12月13日,在殷墟博物馆召开了《殷墟日历2025》发布会,这本日历由殷墟博物馆和小象汉字联合出品。

在发布会上,为了致敬殷墟百年考古,致敬殷墟考古人,殷墟博物馆向殷墟甲骨文出土史馆馆长张四平,副馆长张栋梁,现场赠送日历。

小屯

甲骨文溯源研发研学基地

在《殷墟日历2025》发布会召开后的第二天,我们来到小屯村。我们与 “殷墟甲骨文出土史馆”共同成立了小象“甲骨文溯源研发研学基地”。在这里我们要举行挂牌仪式。

我们也特别邀请了“甲骨四堂”王国维先生的后人、 复旦大学图书馆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王亮先生参加挂牌仪式。

挂牌仪式前,张馆长先带我们参观小屯村和出土史馆。

张馆长给我们讲考古发掘中的土层知识。

我们从土里“发掘”出要挂牌的“黄铜甲骨片”。

向考古学家致敬。

在正式挂牌前,我们一行先带着“铜甲骨”进到“殷墟宫殿宗庙遗址”参观,寻访甲骨的出土地和商王的宫殿。

在甲骨文的碑林。

在YH127坑甲骨窖穴坑。

需要特别要说的是,这块“铜甲骨牌”正是以YH127坑甲骨中的一片甲骨为 的原型复刻的。

YH127坑共出土 甲骨17000多片。 ‍

从“殷墟宫殿宗庙遗址”回来后,甲骨铜牌正式挂在了小屯村“殷墟甲骨文出土史馆”的墙上。我们有身份了。

小象汉字来到了小屯。我们有根了。

我们在小屯村当年的甲骨出土地。

当年的发掘甲骨现场。

以下是出土自小屯村的部分甲骨(现收藏于台北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

以下是史语所主持的小屯村的考古发掘照片:

考古学家站在大雪过后的小屯的土地上。

地下是一个曾经辉煌的殷商王朝。 ‍‍‍‍‍‍‍

考古学家在探寻我们民族的历史和记忆。

( 雪的甲骨文)

瑞雪兆丰年,愿见者平安。

2024年,再见。

你好股票买卖平台,2025年!

发布于:上海市

相关资讯